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午后,我正坐在办公室里整理案卷,窗外的雪花轻轻飘落,电话突然响了,打破了安静。来电的是个急促的男声,带着几分愤怒:“张律师,我是李伟,我爸去世了,留下一套老房子,可我姐说她该多分,我咽不下这口气!”李伟的语气里满是委屈,我约他明天见面,心里已经开始盘算,这怕是一场关于法定继承的棘手纠纷,背后还藏着家族的恩怨。
李伟,42岁,是个电器维修店的老板,风霜满面的样子透着生活的艰辛。他父亲李老先生三个月前因心脏病去世,没留下遗嘱,只有一套市郊的老房子,市值约150万。李老先生的老伴十年前去世,遗产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127条,应由两个子女——李伟和姐姐李芳平分。可李芳却认为,她这些年照顾父亲,理应多分房产,甚至提出房子全归她,李伟只拿10万补偿。李伟气得直拍桌子:“我姐嫁出去十几年,爸生病住院都是我在跑,她哪来的脸要房子?”
李伟来的时候,带了一叠医院收据和几张照片,证明他常年陪父亲看病、买药。照片里,他推着父亲的轮椅,脸上满是疲惫的笑。我问他:“你姐说她照顾父亲,有什么证据吗?邻居或者亲戚知道这些事吗?”李伟想了想,说邻居老张可能知道内情,因为他常帮父亲买菜,见过李伟忙前忙后。我让他去找老张聊聊,顺便收集父亲生前的开支记录,证明自己的付出。
几天后,李伟拿来老张的书面证词,证实李伟几乎每周都来看父亲,而李芳一年不过来几次。他还翻出一本旧账本,上面记着父亲住院时他垫付的3万医药费。我点点头,这些证据虽不华丽,但在法定继承案中,能证明李伟对父亲的贡献,增加他的说服力。
李芳那边却不甘示弱。她找了个律师,提交了一份所谓“口头承诺”的亲戚证词,称父亲生前说过房子归她,因为她给了父亲5万养老钱。我一看就知道,这证据站不住脚——口头承诺不算遗嘱,亲戚的证词又太主观。我申请法院调取李老先生的银行记录,查明那5万其实是李芳借父亲的钱,后来早就还清,根本不是养老费用。
开庭那天,法庭里气氛剑拔弩张。李伟坐在原告席,手指攥得发白,眼神坚定。李芳的律师大谈“孝顺女儿”的付出,试图用亲戚证词压人。我当场提交了老张的证词、医院收据和账本,证明李伟才是主要照顾者。我问李芳:“你说你给了父亲5万养老钱,可银行记录显示那是借款,你怎么解释?”她支吾着答不上来,亲戚的证词也在法官的追问下漏洞百出。
房子归属是焦点。我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127条,强调法定继承中子女平分遗产,除非有遗嘱明确分配。李老先生无遗嘱,房子应由李伟和李芳各得一半。李芳的律师试图狡辩,说李芳的“情感付出”应多分。我反驳:“情感不能量化,法律看的是事实,李伟的贡献有据可查。”法官翻看了账本和证词,点点头,记录下关键点。
庭审后,法官判老房子归李伟和李芳共有,需评估后平分市值,李伟获75万补偿。散庭时,李伟长舒一口气,对我说:“张律师,谢谢你,不然我爸的房子就白白让出去了。”可我看得出,他眼底的失落——这场官司赢了,姐弟俩却再也回不到从前。
走出法院,雪还在下,李伟裹紧了大衣,背影孤单。法律保住了他的权益,可家族的和气,像雪花一样,落下来就化了。这场遗产分割的纷争结束了,但李家的恩怨,怕是还要在心底纠缠许久。